【清明节】古诗词里的清明情思?

清明的祭扫习俗源于寒食 。
关于寒食的起源 , 传统上有一个介子推的传说 , 不过史学界一般认为那个重口味故事出于后人脑洞大开的穿凿附会 , 寒食节其实更可能来自于认为更换火种可以消灾禳病的古老迷信习俗 。 寒食节最初只是山西一代的地方节日 , 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吃“冷餐”了(这个“冷餐”到底是怎样的也是各地不同 , 很多地方甚至只喝白水) 。 这个节日后来一点点流行到了全国 , 在唐代成了法定节假日 , 并因此逐渐与春祭合并 , 形成了悼亡、扫墓的节俗 。

【清明节】古诗词里的清明情思?

文章插图

清明本来是一个节气 , 字面上是天气清新明朗 , 春天大好的意思 。 中古时期 , 清明节一般在寒食节两天以后 , 时间上一直属于寒食黄金周的范畴 , 由于习惯上扫墓、踏青的时间本来也并不固定在寒食一天 , 于是清明逐渐获得了祭扫、踏青等风俗 , 从节气变为节日 。 这便是清明节扫墓的起源 。
关于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 其实从古诗词里就可见一斑 。 而谈到清明诗 , 我们首先不得不谈的就是最有名的那首《清明》了 。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诗中的“断魂”是指哀伤 。 清明时期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让人伤感的祭扫 , 阴沉的乌云和寒人的微雨则让这种伤感来得更为沉重 。 然而诗歌至此笔锋一转 , 却请出一位牧童 , 指着一个美丽的、开满杏花的村落 , 介绍了一个可以避雨、休憩的酒家 , 让人读时为之一振 。
这首诗语言上自然平实 , 描写简单朴素 , 但却饶有情致 , 千古传诵 。 熟悉中国古典诗歌的读者可能会知道 , 绝句(也就是四句话的格律诗 。 对了 , 诗歌不是按句号数句子的 , 五个字或者七个字算一句哦 。 )中的精华一般都是后两句 , 称为“警句” 。 前两句一般用来铺垫背景 , 后面跟出警句或承或转 , 在短小的篇幅内打中读者的心 。 这首诗正有这种“警句” 。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 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清明节】古诗词里的清明情思?】看官读到这里 , 也许已经迫不及待地按下了抢答键:杜牧!然而 , 很遗憾 , 扣十分 。 事实上 , 这首诗非但不见于杜牧的外甥裴延翰所编的《樊川文集》 , 而且也不见于现存的北宋时期的多位苦苦收集杜牧诗文的研究者所编的杜牧集中 。 甚至就连那些滥收了大量别的作家的作品 , 逮啥都说此为杜牧所作的集子 , 也没有收录这首作品 。
这首诗第一次出现 , 是在南宋末年谢枋得所编的《重定千家诗》之中 , 而此时距离杜牧生活的时代已经过了四百多年了 。 《重定千家诗》是本蒙学读物 , 是教小孩子学诗的 , 并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 , 其中各类错误都不少见 , 本身可信度就不高 。 而一首杜牧的好诗在四百多年里经过多位学者用心搜求都没有出现过的情况下 , 突然出现在一本蒙学书之中 , 这种概率想来也是微乎其微 。 所以 , 从我们今天见到的证据来看 , 这首诗更有可能是一首南宋的作品 , 也许因为这个作者的名字与杜牧的有点相似 , 或者是因为作者的姓名失传了 , 而被误题为了杜牧所作 。
每次讲到这首诗 , 经常会有人问我杏花村到底是什么地方 。 今天 , 有多个地区正在争议“杏花村”的实际所指 , 其中有的是为了发展旅游产业 , 有的还是为了卖酒 。 然而 , 事实上 , “杏花村”或称“杏村”是古代诗歌中很常见的一个意象 , 一般就是开满杏花的美丽村落的意思 。 比如与杜牧差不多同时期的诗人许浑的《下第归蒲城墅居》就有“薄烟杨柳路 , 微雨杏花村”的诗句 , 又如晚唐诗人温庭筠的《与友人别》中又有“晚风杨叶社 , 寒食杏花村”的诗句 , 如果“杏花村”一定有所实指 ,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一定要在那附近找到杨柳路、杨叶社呢?而且古诗中可不止有杏花村 , 比如宋代大诗人苏轼还有“罗浮山下梅花村 , 玉雪为骨冰为魂”、“尚记梨花村 , 依依闻暗香”等诗句 , 那么是不是我们也要一个个找出这些村落的地址呢?

推荐阅读